【記者蔡鳳凰/彰化報導】
縣長王惠美(中)、展出者董坐(左五)與會貴賓有前縣長翁金珠、立委陳素月(右三)、縣議員鄭俊雄、縣議員詹木根服務團隊、彰化縣文化局長張雀芬(右五)、台中市政府文化局副局長曾能汀(左二)、臺灣工藝發展中心副主任江
百年傳承,石硯工藝精粹,就在彰化!彰化縣文化局自即日起至7月30日,在彰化縣立美術館展出「董坐石硯藝術大展」,今日下午舉行開幕式,縣長王惠美、展出者董坐等人與會。王縣長表示,董坐老師的石硯創作主題多元,除了傳統吉祥寓意與麒麟、龍等題材外,也有來自生活周遭取材,或將平日所見化為創作元素,這次睽違22年再次在彰化展出,總計有85件作品,有1/3的作品是特別創作,歡迎大家前來彰化縣立美術館,欣賞董坐老師的百年傳承,石硯工藝精粹作品。
王縣長表示,二水鄉有全台灣具有兩百多年歷史的螺溪石硯,而螺溪石硯的翹楚人物就是董坐老師。董家三代百年傳承,使彰化成為螺溪石硯美學的代名詞。董坐老師是二水在地人,父親是石硯雕刻家董壬申,董坐是第二代,自幼耳濡目染,15歲便向父親學習石硯雕刻,至今接觸雕刻已有55年,目前傳至第三代嘉靖、家豪,今年恰好是董坐老師的70大壽,選在今年舉辦展覽,具有意義,董坐老師在2007年由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授證為臺灣工藝之家,2015年獲彰化縣政府登錄為傳統工藝螺溪石硯雕保存者。
王縣長指出,早期硯雕都是純手工,需要付出許多體力,後來董坐老師設計機器取代部分人工,將節省下來的時間專注在硯雕技藝的提昇。即使有機器輔佐,螺溪石硯雕的各種表情與風情,仍需要仰賴手工雕刻成形;一刀一鑿盡是人與石的對話,每一件作品都是天與人的共鳴。
董坐老師表示,他從事石硯創作已有55年,也已有22年沒在彰化縣內舉辦展覽,對於創作者而言,不論是何時何地,看到的人事物,都能激發出創作的靈感,在製作石硯首先需要有好的石頭,需要走過千山萬水才能找到好的石頭,藉由長期經驗累積以及靈巧的雙手,才能來雕刻出美麗的石硯作品,希望民眾能前來共襄盛舉,使石硯文化能綿延流長。
文化局指出,董老師今年已70歲,創作已超過50年,數十年來承襲父親董壬申的精神,對硯雕創作堅持不懈,延續傳統並追求創新,即便硯台雕刻耗費耐心體力,仍秉持文化傳承重責,傳至第三代嘉靖、家豪,本次展出董坐歷年精選石硯創作,有傳統吉祥物系列、懷舊新創作系列及田園系列,歡迎您一同前來感受董家三代攜手為螺溪石硯工藝開啟新局的石硯藝術大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