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梁雅玲/草屯報導】
工藝中心主任張仁吉(中)與歌德學院(台北)德國文化中心院長余德莎(右二)與貴賓們共同參與開展儀式。(記者梁雅玲攝)
1919年創立於德國威瑪的包浩斯,時至今日,已不僅僅是一所藝術學校的名稱而已,它是存在於兩次世界大戰之間一段精彩又短暫的傳奇(1919-1933),在現今社會中,也成了一種風格美學與生活態度。包浩斯是以人為本的體現,強調少即是多,以簡約、無過多裝飾為特色,主張忠於材質、形隨機能,融合純粹藝術與實用,帶動了創新及思考。包浩斯美學不時地出現在我們生活中,舉凡建築、家具、空間設計、字體、平面美編,它影響著廣大的世界。29日邀請歌德學院(台北)德國文化中心院長 Theresa Hummer(余德莎)及哈佛大學華人媒體實驗室策展人張晉維等貴賓參與盛會。
包浩斯學校創辦人華特‧葛羅培斯(Walter Gropius)曾發表《包浩斯宣言》(Bauhaus Manifesto)呼籲:「建築師、雕塑家、畫家,我們都要回歸工藝!」結合工藝與純藝術,意圖打破藝術家與工匠藩籬。威瑪時期的包浩斯,包含印刷、書籍裝幀、木雕、石雕、紡織、陶藝、壁畫、玻璃畫、木工/家具、金工、染織等工坊,可說是工藝教育與工坊制度都十分健全的
一所學校。
工藝中心張仁吉主任指出,創立於 1954 年的工藝中心與包浩斯學校的任務相近,也是臺灣工藝人才培育的重要推手,目前設有木工坊、陶工坊、竹工坊、纖維工坊、漆工坊、石工坊及金工工坊,提供工藝人才深入學習及發展機會。課程內容不只在於各類媒材的技藝訓練,亦透過跨域交流合作與資源共享,促進綜合性知識與技能培養以及創造力的激發。跨越了時間與空間,包浩斯教學制度中對工藝、工坊以及技藝的強調與重視,對應於工藝中心的設立目的和任務,兩者之間產生了聯繫與呼應。
德國主辦單位 ifa 之外,特別感謝本次的合作單位「歌德學院(台北)德國文化中心」的從中引介與支持,本中心與歌德學院雙方長年來的合作,已經為臺德的藝文交流建立起穩固且暢通的管道與橋梁。4月30日「整個世界就是包浩斯」於工藝中心正式展出,邀請大家來觀展,於本展中「以創造性上的不一致」 一起體驗包浩斯的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