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梁金源/臺中報導】
台中榮總兒童血液腫瘤科黃芳亮主任與曾瑞如主治醫師的醫療團隊,配合院方大力發展的分子與精準醫學,積極治療兒童癌症,也期待每一個癌童都可以成功的被治療,恢復健康快樂成長。(記者梁金源攝)
臺中榮總兒童血液腫瘤科曾瑞如醫師31日白血病又稱為血癌,是兒童最常見的癌症,主要是骨髓中的造血細胞,因某些因素如基因突變、染色體異常等,使血球的分化停留在未成熟的階段且不斷的增生所致,真正致病機轉尚未清楚。其中約有25%是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相較於急性淋巴性白血病,預後不佳。臺中榮民總醫院兒童血液腫瘤科對此病的治療,除傳統化學藥物治療外(台灣兒童癌症基金會TPOG AML 2021 療程),合併造血幹細胞移植,並導入分子與精準醫學的診斷,配合檢測癌細胞突變基因,加入標靶藥物的治療,以期望提高治癒率。
王小妹妺來自一個小康家庭,她有2個哥哥,是家中唯一的女兒。年僅10歲的她,於去年中被診斷急性骨髓白血病。起初的發病症狀為右邊脖子淋巴結腫大,常常倦怠,體重下降。父母帶她去醫院求診,發現血液有未成熟白血球,因而轉到中榮兒童血腫科黃芳亮主任與曾瑞如主治醫師的醫療團隊。經骨髓檢查,確診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進一步的分子與精準醫學檢測,發現她的血癌細胞有三種基因突變,包括FLT3/ITD、WT-1以及NUP98-NSD1基因合併突變。
文獻報告這樣基因突變的兒童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惡性度高、預後差,生存率僅有27%, 必須接受傳統化學藥物治療,再加上針對FLT3/ITD突變基因的標靶藥物,且接受造血幹細胞移植才有機會治療成功。於是她接受化學藥物,與服用針對FLT3/ITD標靶藥物合併治療,接受化學治療後,血球低下發生數次發燒合併敗血症,每次都進入加護病房照顧。治療期間團隊以骨髓病理切片分析,合併次世代基因檢測,同時利用目前最新血癌治療概念”可測量殘留疾病量”輔助,追蹤疾病治療狀況。
|